咨询电话
029-8918-0088
搜索
新闻详情

对话 | 杨超:传统“风韵犹存”, 当代“厚积薄发”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12-27 16:28

艺术家简介

杨超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西安美术馆馆长、、中国著名城市策划人、艺术评论家、城市视觉艺术家、策展人。

杨超:传统“风韵犹存”, 当代“厚积薄发”

采访、撰文 / 李奕辰

供图 / 西安美术馆

被现实粉碎的

梦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十年,市场经济大潮在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讲话后再次涌动,还未等曾经习惯了在“计划”下按部就班的国人完全缓过神来,现代化的巨轮就已经载着人们起航。激动人心的历史序曲已然奏响,时代的巨浪卷起异常复杂的挑战向这艘“巨轮”奔腾而来。

与经济形态转变同步,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体现也需要更大的空间和平台。他们希望在政治和社会双方面享受应有的尊重和自由,渴望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城市和生活。这也使得他们在梦想与现实的夹击下常常感到彷徨、焦虑且煎熬。

1995 年,一个安静的子夜,画室里幽幽的墨香被呛人的烟草味裹挟着,杨超将自己浸入这复杂的味道中,审视着他刚画完的画,不由得恍惚了。三年前,那个隆冬的清晨似乎又来到了他的眼前。

1992 年岁末,新的一年的就要到来。人总会在这样的时段里不自主地反思过去的一年,这种反思让人挣扎、彷徨,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必须经历这样一番自我审判,才能为自己的未来注入切实的愿景。某个清晨,窗外的雪花肆意飘扬,极不安分。杨超望着窗外的大雪,考虑着自己的未来。对雪花而言,“未来可期”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们不甘如此快速地化于地面,所以想要摆脱地心引力而奋力挣扎。此时步入而立之年的杨超也下定了决心:放弃国企可以一眼望到头的安稳生活,收起自毕业以来小心呵护的艺术情怀,下海经商。

当然,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在此之前,杨超对自己的理想也曾全力付出。1988 年,刚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进入国企工作的杨超,有着充裕的时间去看书——从艺术理论到艺术史、再到建筑和城市规划,他不仅是涉猎,更是深入地研究。用他的话说:“那个时候说理想也罢,说幼稚也罢,就只有一腔当艺术家的情怀。”然而,面对现实,理想终究不堪一击。杨超在这个下雪的清晨为自己的情怀做了第一次审判,情怀“败诉”,但也并非完败。

1993 年5 月,他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传媒公司。经营一家公司自然比之前忙碌许多,但热爱了三十年的艺术怎么可能说放就放。经商以后,在见缝插针的时间里,杨超都会拿起画笔重温情怀。但毕竟一心不可二用,创业初期的现实境遇仍一直挤压着他竭力保有的一点艺术梦想。

黑夜分外安静,让现实的嘶吼更显狰狞。

1995 年的这个夜晚,在弥漫着烟味的画室里,杨超为自己的情怀做了第二次“审判”,这一次,情怀,完败。他将所有与绘画有关的东西一并销毁。“从那以后,就算釜底抽薪,也要全力以赴把生意做好。”杨超说。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在“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开幕式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艺术

不死

说是这么说,自小喜欢艺术的杨超“六根”始终未净,他后来坦言:“实际上,我从上大学到现在,所做的事都与艺术有关。”在潜意识里蠢蠢欲动的艺术情结和天生不安分的性格,促使了他做了许多与艺术“沾边”的事业,并且“一不小心”就在西安这片土地上创下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在西安做平面设计公司,第一个做喷绘广告,第一个引入苹果设计系统……

当然,曾经读了那么多建筑与设计理论书籍的他,也让自己成为第一个在西安做房地产策划和城市区域发展策划的人。杨超明白,他的书本理论虽然还算扎实,但最先进的理念还需亲自走出去看看才行。90 年代末期,他开始频繁出国,游历考察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那时候哪怕把西方的理念直接照搬到中国来都是不得了的。”杨超说。

在国外考察的过程中,在艺术情结的驱使下,杨超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去当地的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他在振奋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公共教育对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当时国内外公共教育的情况却有着天壤之别:在西方所有人从小就可以进博物馆、美术馆接触到世界级的艺术品的时候,国内许多喜欢艺术的人却还只能看画册,但印刷品和原作差距太大,你是不可能从中真正理解作品。”这样的现实差别给杨超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同时,他也深深地意识到美术馆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在西方,中世纪的时候,教堂就是每一座城市的精神原点,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在信仰上获取满足后需要一种审美的享受,这时美术馆大量出现,成为教堂之外另一种审美趋向的精神原点。在西方,这些地方是被看作一座城市标杆与核心。”杨超一边回忆,一边分析到:“中国的美术馆起步太晚,一方面是由于以汉唐城市格局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和西方城市的公共性文化布局观不同,我们过去的城市是没有广场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另外,在中国家国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发展出的书斋艺术,也并没有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诉求。”

在这样一番经历与反思下,杨超试图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做点什么。2009 年,他接管了西安美术馆,并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把西安美术馆打造成中国一流的美术馆。

西安美术馆外景

置于现实的

艺术

阿那托尔·法朗士说过:“不受时代与地点制约的美是不存在的。我喜欢某个艺术作品,只是在我发现自己与这部作品的生活关联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十三世纪佛罗伦萨的生活,我肯定不能像现在这样欣赏《神曲》。”

杨超也认为,艺术应该被置于更广的社会维度下去讨论,不应该就艺术谈艺术。同样的,作为一个美术馆的管理者,他更是在一个大时代的城市区域发展视域下,力图兼顾美术馆的发展与城市区域文化的建构,而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粗放型的四十年,这使得每一个城市形象趋向同质化。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四十年将是中国城市提升、更新、塑造城市身份的四十年。这个过程,势必会借助到文化与艺术。”

对于西安这座城的现状,杨超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说,如今的埃及是一个衣衫褴褛,却依然能在他眼里看到曾经伟大的老人,那么土耳其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妇人,虽然上了点年纪,但风韵不减。当你身处极具现代气息的伊斯坦布尔时,仍然能联想到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荣光。而迪拜则可以被看作一个摩登女郎,就仅仅是时尚。如果把西安放在这个维度内来做对比的话,西安应该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比较相近,既有古典风韵又有现代文明的气息。所以未来的西安,是要重新焕发青春,还是继续沉沦,就取决于当下西安人的思想意识。西安人基因中有一股大气的特质,对很多事情不在乎。这是一种优势,但是我们还应该在不在乎里面有自己所在乎的东西。这个东西一定是前卫的,符合时代的。所以西安仅仅有传统是不够的。一个城市必须要有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建构,否则,这座城市永远都是大而不强。而想要有当代性的建构,首先就要打破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

所以,作为一个美术馆,首先可以做到的就是通过艺术展览为这座城市的民众提供更广阔,更新颖的视角与理念,杨超说:“美术馆不仅是让人们来欣赏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对人们艺术认识的引领,而引领的往往是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往往不被人理解,这是正常的。如果可以让不理解的人的比例一步步降低,美术馆的功能就完成了。”所以,十年来,西安美术馆的展览思路非常清晰,他们一方面在为西安市民补充传统绘画艺术知识的工作中倾尽全力,另一方面又在为西安推广当代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拼荆斩棘。

西安美术馆二号厅

2009.11.23“DCGD第一届德中平面设计双年展”暨“中德当代设计、建筑及文化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安美术馆举行。

Q=杨超 A=《艺术品鉴》

Q&A

对话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

谈美术馆

Q

在中国,美术馆存在的历史并不长,经过多年发展,你认为现在国内的美术馆的状况如何?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

A :近二十年来,国内美术馆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民营美术馆的崛起。

如果说二十年前,中国省会城市很少有美术馆,那么,现在大部分省会城市基本都有美术馆了。这种从无到有的改变,就是一种进步。但现在的“从无到有”主要是指一、二线城市,所以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由于美术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所以相比于国外,国内美术馆还存在许多问题。

美术馆的功能决定了它是一个社会公共文化平台,应该集展览、公共教育、收藏 、学术研究于一体。但目前,在运营经费的制约下,中国大部分美术馆基本还停留在一种“展览馆”的概念上,在公共教育、收藏方面都非常滞后,在学术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相比之下,仅有一些民营美术馆在收藏方面做的还不错,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民营资本做支持。所以,国内美术馆的发展必须依靠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也希望以上问题更够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Q

开馆之初你就为西安美术馆确立了“国内一流美术馆”的定位,你心中“一流美术馆”的标准是什么?

A :首先,一流的美术馆要有一流的机制,机制的完善保证了运行系统的完整,而系统是由人来搭建的。所以,好的机制要有好的人才来支撑。但目前美术馆运营人才极度匮乏,“摸着石头过河”成为美术馆界的真实写照。在西安美术馆成立之前,西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也没有专业的美术馆人才,而我做馆长时也没有经验,都是凭借自己曾经所见所学的一点经验摸索过来的。这些年来也培养了一些人,他们后来又分散到西安其他美术馆工作,把西安美术馆的一些经验带到各处,这也算是西安美术馆的一个贡献吧。

第二,美术馆要根据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来办展览。吻合城市气质的展览可以充分发挥这座城市的艺术气质和文化特点,而引领这座城市未来文化气质的展览,更可以促进城市文化意识的不断更新。

第三,所有美术馆都应在收藏与研究中有侧重点,发展出特色。比如西安美术馆对长安美术的研究如果能达到一个高度,也是非常不错的。

第四,美术馆要对你所在城市的未来文化和艺术建构有前瞻性的引导。这一点最为重要。

如果说还有标准的话,那就是美术馆对于这座城市的影响力,这就要依托于公共教育。这几点都做好了,那么中国一流的美术馆就可以成立了。

Q

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公众赋予的,西安美术馆也一直很注重公共教育,你怎样看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

A :近几年,国内美术馆、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是空前的,这是好事。

我们要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有清楚的认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后辈仅有对祖先经典接受与解释的权利。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传统教育是对孩子多元化思维的扼杀。而美术馆作为一个大众的、开放的、多元的平台,旨在为公众提供不同形式、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展览,好让每一个喜欢艺术的人都来看。目前,作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在面向全体市民的基础上,主要关注对象是青少年。而在引导青少年进入美术馆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强迫性,但却很有必要。

总而言之,我们会尽可能地为观众提供最全面、多元的审美趋向,呈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观察视角,并加深大家对当下共同问题的认知与关注程度。

美术馆公教部老师为学生导览讲解

谈当代艺术

Q

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就是西方先锋艺术在中国的接受与新变,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你所理解的当代艺术是什么?

A :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每一种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都具有当代性,只有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才能代表那个时代供后人去研究,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来。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关心的主题。

就拿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来说,盛唐的知识分子一生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如果没有太平、清明的社会条件,理想很难实现,这时候知识分子的情怀就从天下转移到山水、闺房。所以到中晚唐,山水诗、闺房诗大量盛行,这也促进了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山水画成为了文人展现个人情怀的平台。而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不同的情怀,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他的当代性。

中国的艺术始终都具有当代性,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不太明显,其原因是,中国过去的艺术一直存在于相对稳定的农耕文明体系里。而当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种农耕文明体系崩溃,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材料、社会体制、人文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艺术一定是会发生变化的。

目前的问题是,当我们进入现代社会后,很多水墨艺术家还在用古人的技术画着古人的情怀,在自己的作品中没有自己,这样的情怀是一种伪情怀。古人讲“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要表现的是当下时代所独有的情怀,打下当下社会的烙印。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艺术作品要表现的一定不是个人情怀,而是公共的情怀——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中人们共同话题的关注。

Q

当代艺术需具有当代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意识与艺术都难免会受到国外话语权的规训。对此你怎么看?

A :不能说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在为西方摇旗呐喊。受影响意味着我们正在不断更新,不断吸收先进的事物壮大自身,而最终,我们也可以影响到别人。这样的发展过程是必然的。

的确,我们中国曾有儒家文明,但古代的文化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合现代的社会了,我们需要更新、扬弃,建立起新的文化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影响非常正常。更何况,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不受别人的影响。西方艺术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而古希腊文化是受到古巴比伦文化与古埃及文化的影响建立起来的,所以没有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化就没有西方文化。可见西方文化也并不是原创文化,只不过,他们在文化受到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化影响之后,建构出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民主与科学。所以,当我们新的文化体系构建完成以后,这个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公众参观当代艺术展

谈这十年

Q

2019 年,西安美术馆成立十年,目前西安美术馆发展如何?这十年中,西安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在西安的普及,成果如何?现在西安的当代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A :目前,西安美术馆还在奔向一流的道路上努力,我们一直关注着西安传统艺术中未被发掘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在西安种下了当代艺术的种子,进而普及了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西安带动了一批当代艺术家,还让更多的西安人理解并欣赏当代艺术,打破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认知。这主要也有赖于我们在公共教育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现在,西安已经成为全国当代艺术版图里非常重要的一块。如果说以前许多大师级的当代艺术家都不愿意来西安办展,那么现在,他们都十分乐意来西安,而且一定首选西安美术馆展出自己的作品。

Q

对西安当代艺术的普及与推进过程并不容易,这期间最让你感到欣慰的是什么?在之后的相关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A :最令人欣慰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大唐盛世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而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西安人天生的基因中就有一种包容性。各种艺术、思想、宗教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扎根并发展。因此,我觉得西安人对当代艺术接纳非常快,政府对当代艺术的包容性也非常强。

我们目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相当自信,但是我们应该更自信地去对当代文化进行构建,从而引领中国文化。因为,在文化艺术方面,西安无需对标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只需放眼前方——全球。我们应当有全球视野。西安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旗帜性城市和国际对话。只有建立起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说自己是真正的文化强省或者强市。但遗憾的是,目前西安在中国城市文化创新排名中还相当靠后。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是第一位,因为我们一切条件都成熟了。西安人的包容性为提供了群众基础;大唐文明是历史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历史与现实为我们打造的不仅是经济的起点,更是文化建设的起点。除此之外,城市的文化构建还需要更多平台予以辅助,期间,政府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大的,而我也相信当政府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时,这些平台很快就可以搭建起来。

目前,我们需要沉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优点在何处,该如何与国际对接等等。当我们将这些着力点都找到,再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全可以把西安打造成能够代表中国与国际对话的文化艺术平台。

西安美术馆展厅

Q

对于你本人和西安美术馆的未来,你有什么规划?

A :过去的十年,对西安美术馆而言是繁荣的十年,这十年里,美术馆对西安市民的文化意识起到了引领作用,也引发了大家对当代艺术的关注。而未来的十年里,我们要开始对西安画坛、西安本土的艺术史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准备建立起相关档案库。

档案的建立极其重要,中国美术到今天,研究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档案的缺失。我们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存在档案缺失的问题,研究者们大多是仅凭几本书或几个史官的记述作为研究依据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

西安美术馆现在要做的就是记录历史事实,档案中不仅会有文字性记述、音像和影像资料,还会对艺术家书信往来进行收集和汇总。而我们在建立访谈资料时,会要求采访对象不仅谈自己,还要谈更多的人,然后让更多的人再共同去谈论同一个人,并且一定要说真话。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最真实且多角度的谈话保留下来。所以,我们最终形成的是不掺杂(西安美术馆)观点和立场,尽可能客观的档案,这将为以后研究长安艺术提供文献平台。

西安美术馆组织艺术公益分享会

往期内容回顾:

对话 | 戴维:拍卖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定义了美术史

对话 | 朱军:中小型拍卖公司应该“体面”地生存

《知否》里的美食与美器正宗吗?

乾隆:想让大清传二十五代

展览推荐

文章已于2019-12-26修改


文章分类: 聚焦
分享到:
品质服务
一对一,服务贴心周到
全程跟踪
随时沟通客户,助力通过
平台保障
操作简单方便,应答快捷
------------------------------------------------------------------------------------------------------------------------------------------------------------------------------------------------------

联系QQ:王 1454103983  张 1054254759          联系电话:029-8918-0088
传真:029-8918008                                             联系邮箱:王 1454103983@qq.com   张 1054254759@qq.com
联系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逸翠园I都会1号楼2单元1411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我的收藏
购物车
0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