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你在赏月,我在赏“帖”!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9-16 10:20
○ 王献之《中秋帖》 纵逸豪放 太和四年的中秋之夜,王献之黯然神伤,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满纸伤感。这封仅余3行22个字的信,即后来大名鼎鼎的《中秋帖》。 从字面上已经很难还原书者的本意,大概意思是中秋佳节,却不能见到你,不知道要如何度过,也无心欢庆,只好等待大军归来之日再一起庆祝吧。 (传)晋 王献之《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爲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月圆之夜,他思念远在前线的亲友,以致夜不能寐,起床索笔狂书。在战乱频仍的南朝岁月,书法家王献之无比思念远方。他不知道自己亲友在军中是否平安,在月亮清辉之下是否也在思念江南的故乡? 东晋建立之后,虽然由于实力悬殊,偏安江南已成定局,然而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恢复疆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屡屡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数次北伐。 王献之《中秋帖》里的尚未归来的大军,从年代来看,应该指的是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的第三次北伐,这一年王献之已经25岁,正在谢安幕府担任长史,并未参与桓温北伐,却在密切关注这场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事关国运,他的很多亲朋好友都已投身于此。 王献之的《中秋帖》,一笔而成,恣意挥洒,气势如龙,连绵飞舞,是东晋草书的巅峰之作,历来为世所重。梁武帝萧衍称之为“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唐太宗李世民赞叹“自晋唐以来从大令问津以迄于成者,代不乏人”。 (传)晋 王献之《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卷前有宋高宗赵构签题“晋王献之中秋帖”,卷后有明代董其昌跋称:“大令此帖米老以为天下第一。”董其昌借米芾之口,盛赞《中秋帖》为天下书帖之首。他还兴致勃勃地考证,《中秋帖》与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中王献之《庆至帖》原为一帖,后被割裂。董将《中秋》《庆至》二帖合为一帖,刻入《戏鸿堂帖》,自称是“千古快事”。 后来,有的学者考证,这很可能是米芾给董其昌开了一个跨越几百年的大玩笑。《中秋帖》的纸张是竹料纸,这种纸东晋时还未出现,属于北宋才有的纸张。从行笔的姿态可以推测,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所用的笔还是有心硬笔。 《中秋帖》项元汴书法题跋 因此此帖并非献之原物,而临写者便是米芾。其中一个证据,便是米芾自己在著作《书史》里承认的,米芾说自己曾经临摹过王献之的字帖一卷,后来在常州一个士大夫家里做客,客人们都争相拿出自己收藏的书画,请米芾把关,轮到沈括——就是那个写《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小心翼翼拿出自己的宝物——王献之的字帖,米芾一看就说是赝品,沈括吃惊地说,这是我收藏多年的了,怎么可能是假的,米芾笑着说这是我自己写的。 清高宗弘历书法拟中秋帖子词有序 当然,米芾并没有明确说自己临摹的便是《中秋帖》,这个证据是否充分,有待研究。 乾隆皇帝将《中秋帖》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并称“三希”,还于引首题“至宝”两个大字。 清朝灭亡之后,此帖流落民间,从此开始了它颠沛流离的岁月,屡屡有流失海外的风险,直到1950年才从香港辗转回到北京,藏于故宫博物院。 即使《中秋帖》可能并非献之原貌,也是最接近晋代风物的国之重宝,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可以感受到王献之的风度与深情。 2015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为迎接90周年院庆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其中这幅《闰中秋月帖》也在此列,可见其地位之高。 ○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遗世独立 米芾(1051-1107),原名黼,元祐六年(1091)以后改作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太原,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在宋神宗时以恩荫入仕,历任地方官,徽宗时入京为太常博士,后又任书画学博士,出知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卒于任所。 米芾以书法名世,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上,宋朝书法“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极具个性,堪称北宋书坛怪杰狂客。对于此帖,曾有记载说,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诗文之间也还有两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写这首诗的时候,米芾正在此地担任涟水军使。应该说,米芾在仕途的路上走得很不平坦。他21岁出仕,却不断迁徙,几乎每两年就换一个地方,所任官职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芝麻官,什么秘书省校书郞、长沙从事、杭州观察推管、淮南幕府、润州州学教授、监中岳庙、涟水军使、蔡河拔发、太常博士、无为军使等等。米芾很清楚自己仕途低迷的原因,《中秋诗帖》多少反映了此时自己的迷茫和压抑。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纸本,草书,纵25.2厘米,横36厘米 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 但是,仕途不顺,米芾转而将洪荒之力用于书法。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自述:“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费书也”。他儿子米友仁也曾经说:“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夜必收于小箧,置枕边眠,好之之笃,至于如此,实一世好学所共知。”(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十九)” 海岱楼位于涟水(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在江苏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海岱楼在米芾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楼所见迷蒙的景致。在另一阙词〈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并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 上的“广寒宫”,诗人登楼眺望,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局部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局部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纸本,草书,纵25.2厘米,横36厘米。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份施展。 ○ 赵佶《闰中秋月帖》 帝王情怀 中秋美好佳节,书法皇帝宋徽宗当然要写字啊!赵佶以其刚柔并济的“瘦金体”写下《闰中秋月帖》(故宫博物院所藏)。据考证,此幅作品应是书于大观四年。当时赵佶29岁,是其登基10年后,由于蔡京等佞臣把持朝政,社会秩序被破坏无遗,已是“帑藏空虚,人心嗟怨”、“边睡凋残,民不堪命”。大观三年(1109年),“江淮大旱,自六月不雨,至于十月”致使民怨日深,大范围反抗斗争在酝酿中。 赵佶《闰中秋月诗帖》纸本,纵35厘米,横4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来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而此诗正是赵佶在这种国运凋敝、隐含危机的背景下所作的中秋节即景诗,表达的是中秋夜,满街华彩,月光皎洁,在月光映照之下,万象浩荡,面对如此美景,其心情愉悦,而乘兴赋诗咏唱,通篇镜花水月,无半点对国计民生的担忧。 可见,赵佶对于社稷兴衰并不热衷,而将主要精力花费在诗词书画创作上,并不会因为国家正面临末落之危而影响了他吟诗赏月的美好心情。 赵佶在位期间,设立翰林书画院,并将书画艺术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广揽天下书画人才,让这些人在翰林书画院进行书画研究和创作。当时杰出的书画家如米芾、蔡京、蔡卞等都曾在书画院供职。此外,他还将当时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名迹令龙大渊等人摹勒上石,这就是著名的《大观太清楼帖》。此帖是宋代继《淳化阁帖》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帖。 赵佶荒废朝政、一心沉溺于书画艺术的这一事实,推动了他艺术天分的展露和宣泄。而他的美学标准也随着扭动的历史现实而变得大背传统,形成独特的一种艺术风格。这可能就是宋徽宗“瘦金体”书法形成的历史渊源吧! 《闰中秋月诗帖》局部 宋赵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 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于月夜的独特意境。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借物抒情是书法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为皇帝又是典型的文人,亦少不了这种情怀,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又与诗境结合。
文章分类:
聚焦
|